首页>内审天地
大数据时代内部审计信息化在企业管理决策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日期:2020-02-26 15:44:09 浏览次数: 字体:[ ]

    一、引言

    内部审计信息化是指内部审计组织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组织计划审计项目、实施审计的全过程,以及以确认审计风险或评价企业信息战略、优化组织运营为目标,对组织营运所依赖的信息系统进行独立的、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离不开信息数据的支持,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大量的市场信息及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好地帮助经营者制定出更加合理有效的管理决策。在企业逐步迈入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内部审计工作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提升信息化审计的技术和方法。内审人员应当具备搜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能够在海量数据中甄别、筛选、分析出对企业有效的信息,保障企业管理决策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不仅体现了企业对大数据时代的顺应,对管理决策方式的创新和转型,同时也可以有效的解决内审人力资源的不足,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加有效地对审计资源进行整合和使用,进一步提升审计效率。

    二、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大数据对内部审计的冲击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内部审计信息化也在不断地发展,目前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必要性,基本上可以实现利用现有信息数据管理系统查找线索、提取审计数据、发现问题、推导出审计结论、提出审计建议意见工作。信息化技术很好地贯穿于内部审计实践的全过程。许多企业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将现场审计发展到远程审计,依靠数据的同步远程传输,拓宽了审计范围的广度。同时,审计人员通过计算机检索技术将掌握的数据进行分析归集,将审计人员经验与计算机技术进行整合,延伸了审计深度。

    虽然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在许多企业单位已经初具规模,但仍未完全发挥出在企业管理方面的作用。在信息处理方面,搜集数据方面,存在收集数据不全,信息存在遗漏或丢失,冗余信息过多,缺乏完整的容错纠错程序,难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审计质量难以保证;分析数据方面,数据关联性差,目标认识不到位,仅仅停留在数据的对比上,缺乏从数据分析中提取出对企业管理有用的信息,降低了信息处理效率。企业管理者对内审信息化重视程度低,主要体现在对内审人员及内审工作认识不到位,使内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忽略了内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导致对内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减少,降低了内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了审计目标的实现。

    内部审计的从业人员也缺乏相应的培训,由传统内部审计到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过渡还没完成,总体上还达不到审计信息化的要求,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仍需提高。

    三、基于大数据的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意义

    (一)基于大数据的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是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现实途径

    在大数据时代下,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能够使内部审计借助互联网思维提升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字化的分析更加科学地梳理了各部门及流程之间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激活了管理的协同效益,企业内部各部门及企业外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多赢共赢”。

    (二)基于大数据的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推进企业管理升级的必然趋势

     在大数据时代下,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能够有效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程序、效率、质量、方式及内审人员思维方式改变,进而推进内部审计现代化实现。内审发展事实证明,计算机数据分析技术能够将内部审计与企业管理更好的相结合,通过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内审工作效率,提升审计精确性,使审计组织、审计手段得到重大变革,提高审计工作的质效,为企业的管理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建议。

    (三)基于大数据的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是企业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必然趋势

    为更好适应内审业务的大数据化,需要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随着信息化时代来临,企业经营规模呈几何式扩张,内审业务量也与日增多,内审人力不足与内审工作量大矛盾日趋加剧,面对海量的信息数据,只有通过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才能更好地发挥内审作用,真正为企业服务。此外,企业信息化发展也在推动内部审计必须提高信息技术手段。随着信息化技术在企业经营领域的全面推广应用,信息化技术已经贯穿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经营行为及业务管控等各项活动中,在企业管理基本实现信息化的背景下,财务管理已经从纸质凭证逐渐转变为电子记录及电子凭证,传统的审计线索逐渐改变呈现方式,违规行为更加隐蔽难以发现,因此内审信息化建设应当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脚步,做到与企业同步发展,提升信息化技术御用水平,去发现隐藏在电子数据背后的线索,找出阻碍企业发展的问题,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审计建议意见。

    四、内部审计信息化在企业管理决策中的应用

    内部审计如何能够更好的为企业管理服务,通过模拟在汽车生产企业内审工作,对更换供货商提升产品生产效率的决策是否合理进行判断,通过分析生产各环节对供货商的需求数据来证实。

   (一)确定审计思路,通过对项目的分析论证达到审计目标要求

    1.相关部门提出通过更换供货商来实现汽车生产效率提升的申请是否属实?

    2.根据相关部门对供货商的需求进行分析,找出供货商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出是否更换供货商能够真正给企业生产带来效率提升。

    3.建立优化供应链标准,对现有供货商进行分级,实行淘汰制,从而提升企业生产效率。

    (二)建立供应商考评指标体系,通过对各部门数据进行分析建立评价模型。

    在重点考虑与供应商有直接联系的部门的基础上,数据采集涉及部门:采购部、储运部、质检部、生产部、财务部、销售部。

    1.采购部指标:货物质量(品质、生产设备);货物数量(年度供应量、月度供应量);采购成本(原料成本、采购过程花销);供应及时性与稳定性(供货及时性、供货稳定性)

     2.储运部指标:供货数量(年度供应量、月度供应量); 供应及时性与稳定性(供货及时性、供货稳定性);供应商信誉(采购履约情况评价)。

    3.质检部指标:货物质量(品质、生产设备);货物数量(年度供应量、月度供应量);售后服务(及时退货的保障)。

    4.生产部、销售部指标:货物质量(品质、生产设备、产地);供应及时性与稳定性(供货及时性、供货稳定性);供应商信誉(基本信誉评价、采购履约情况评价)。

    5.财务部指标:采购成本(原料成本、采购过程花销);售后服务(违约赔偿保障);付款方式(付款灵活性、付款期限);近年的财务状况和业绩(近年的财务状况、近年的业绩)

    通过对上述部门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筛选出相关数据作为企业供应商评价指标,即:货物质量、货物数量、采购成本、供应及时性与稳定性、供应商信誉、售后服务、付款方式、近年财务状况和业绩。

    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通过各核心指标的权重量化,形成关键指标的比较判断列阵(如表1所示)。

    将关键指标的比较判断列阵的数据进行归一后,得到关键指标归一表(如表2所示)通过对各数据进行整合,计算供应商的评价系数(如图2所示)。

    根据评价的权重系数对各供应商进行评估打分,建立供应商分级榜,分“上、中、下”三个等级,以此来确定供应商准入门槛,通过进一步的打分和评估,可以让管理层对整个供应链形成直观认识,为企业管理层下一步提升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开启双赢合作新局面提供决策上的支持。


评价

指标

货物质量

货物数量

采购成本

供应及时性与稳定性

供应商信誉

售后服务

付款方式

近年财务状况和业绩

货物质量

1

5

0.5

5

7

7

7

7

货物数量

0.2

1

0.143

1

2

2

3

3

采购成本

2

7

1

7

9

9

9

9

供应及时性与稳定性

0.2

1

0.143

1

2

2

3

3

供应商信誉

0.143

0.5

0.111

0.5

2

2

3

3

售后服务

0.143

0.5

0.111

0.5

1

1

2

3

付款方式

0.143

0.333

0.111

0.333

0.5

0.5

1

3

近年财务状况和业绩

0.143

0.333

0.111

0.333

0.333

0.333

0.333

1

总和

3.972

15.666

2.23

15.666

23.833

23.833

28.333

32

1  关键指标的比较判断列阵

 

评价

指标

货物质量

货物数量

采购成本

供应及时性与稳定性

供应商信誉

售后服务

付款方式

近年财务状况和业绩

货物质量

0.2518

0.3192

0.2242

0.3192

0.3158

0.2937

0.2471

0.2188

货物数量

0.0504

0.0638

0.0641

0.0638

0.0902

0.0839

0.1059

0.0938

采购成本

0.5035

0.4468

0.4484

0.4468

0.4060

0.3776

0.3177

0.2813

供应及时性与稳定性

0.0504

0.0638

0.0641

0.0638

0.0902

0.0839

0.1059

0.0938

供应商信誉

0.0360

0.0319

0.0498

0.0319

0.0451

0.0839

0.1059

0.0938

售后服务

0.0360

0.0319

0.0498

0.0319

0.0226

0.0420

0.0706

0.0938

付款方式

0.0360

0.0213

0.0498

0.0213

0.0150

0.0210

0.0353

0.0938

近年财务状况和业绩

0.0360

0.0213

0.0498

0.0213

0.0150

0.0140

0.0118

0.0313

总和

1

1

1

1

1

1

1

1

2  关键指标归一表

序号

评价指标

权重

分数

评价内容

1

货物质量

27%

27分

入库合格率、客率、历史质量评级、实际验厂情况、品牌档次、新旧程度

2

货物数量

8%

8分

年度供应量、月度供应量

3

采购成本

40%

40分

原料成本费用、采购过程费用

4

供应及时性与稳定性

8%

8分

供货的及时性、供货的稳定性

5

供应商信誉

6%

6分

基本信誉评价、采购履约情况评价

6

售后服务

5%

5分

违约赔偿保障执行情况

7

付款方式

4%

4分

付款的灵活性、付款期限

8

近年财务状况和业绩

3%

3分

近年的财务状况、近年的业绩

总   和

100%

100分


3  权重评分评估表

    五、企业管理中发挥内部审计信息化作用的建议

    1.充分认识内审信息化建设重要性。企业一把手应当提升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充分认识到内审信息化发展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内审信息化建设是风暴也是革命,需要投入更多的财力和物力,对硬件进行更新升级,同时也要提升内审人员的整体素质,因此需要将内审信息化建设放在企业战略发展的优先位置,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推进内部审计手段和方式方法,以顺应企业管理的发展。

    2.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内审人员队伍。随着环境的变化,内审人员应紧跟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企业应当在强化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的基础上拓展信息化技术培训的深度和广度。内审部门要以“活用”为目标,以“应用”为导向,以“学用”为重点,最终实现全员掌握信息化技术的要求。在培训内容上,内审人员应掌握计算机、网络通讯等信息技术知识,在审计过程中熟练应用审计软件,并能够根据自身需要自行开发编写审计模块。企业应当创新内审人员培训模式,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快培训模拟系统的建立,推出更多信息化环境中的实务案例,进行实景模拟训练,更加有效地培养适合信息化内审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在培训结构上,将培训按人员入职时间、职务及年龄进行分级,安排初、中、高级培训,逐步培养信息化技术内审人员,做好审计信息化的梯队建设,让更多的骨干人员能够通过培训提升信息化技能,更好地将审计知识与计算机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3.灵活运用信息化工具为内部审计服务。一方面,企业应快速提升内部审计信息化程度,积极开展信息化审计,充分利用网络、计算机及审计软件工具提升审计质量,推进审计效率提升,通过与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业务形成数据互动,把内部审计人员从繁重的数据计算、档案查阅、资料整理等耗力、耗时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多关注企业风险预测、防范及增值咨询等工作,使企业在管理中能得益于内部审计发现问题、漏洞及提出的优化意见建议,获取实际效益。另一方面,内审人员应及时更新审计观念,熟练掌握现代审计手段,拓宽思路开展异地远程审计和实时在线审计,注重企业管理层面咨询服务,逐步从传统的事后监督向以事前和事中控制为主、服务和监督并重的审计观念转变。

    4.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灌注创新的灵魂。企业应更加重视创新审计技术与创新审计模式,二者互为前提、互相推动。企业应当将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作为实现管理科学化、效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坚持把开展内审信息化建设作为风险控制审计向导向管理审计的重要技术支撑。必须把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作为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审计方式的重要内容,纳入到推进内部审计实现全面转型与发展的总体部局之中,统一规划,整体推进。通过信息化建设深入分析挖掘后释放企业数据的潜在价值,注意寻找企业发展中带有普遍性、规律性、趋向性的事物,为宏观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实现企业管理由个别到一般、由微观到宏观的提升。(2019年省内审优秀论文三等奖  内审指导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