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资金都花到哪里去了? | |||
|
|||
今年5月18日,审计署组织召开全国审计视频会议,副审计长袁野作重要讲话,指出要“整合、盘活、统筹使用财政资金”。 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57万亿元,全国财政收入13万亿元,占总产值的23%。当年底政府债务余额56万亿元,相当于总产值。 政府为什么这么缺钱花?这么多的财政资金都花到哪里去了? 怎样才能控制政府的支出?怎样才能清偿政府的债务? 一、失控的财政资金 1、专款所有权属于部门 财政专款,不是当地县长的,也不是国家总理的,而是部委(部门)的。资金怎么分配、花费,完全由这些部委(部门)拟订政策和预算,并具体操作。 根据“收支平衡”的原则,这些专款收入,当年全部支出,即使没有项目,也会编造项目虚报支出。所谓的项目支出(专款支出),有的根本没有“项目”。这些专款,大部分被经办部门挪用了。 2、部门自留地 有许多财政收入,不在国家统计数据之内,不在财政预算之内。譬如,检察院没收的赃款,交警队收取的违章罚款,派出所收取的治安费,安监局收取的培训费,烟草专卖收入,食盐专卖收入。 另外,广播电视局收取的“收视费”、广告费,虽然有少量的成本,但却是行政性特权收入,利润奇高。 二、国家利润被截留 70年代国营企业上交利润,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 90年代“国营企业”纷纷改制,即使保留国家股份的“国有企业”,也弄虚作假截留利润,不再上交财政利润,只缴纳税款。 相反,国有企业发生了亏损,却千方百计争取财政补贴。 财政不仅没有收到“国有企业”上交利润,还倒贴列支巨额的“国有企业挖革改支出”、“××补贴支出”。 三、财政补贴私人企业 财政甚至向纯粹的私人企业支付“国有企业挖革改支出”。 政府还向私人企业“返还征地款”、“补贴建设款”几千万元。 更多的财政补贴,以“税收返还”、“纳税奖励”的名义给了企业。 四、“一级政府一级预算” 中国几千年来,包括新中国,都是中央集权,赋税全部纳入中央预算,全国统一使用,地方无权安排。 改革开放之后,为了“发展经济”,为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中国开创了“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全国 5级政府5级财政5级预算,各级、各地政府“分灶吃饭”。 各地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大力招商引资,不惜污染环境,不仅吸引外资,还用“税收返还”去挖其他地方的企业。 某大型央企改制后,沦为“民营企业”、“地方企业”,税收被当地某乡镇政府拉拢过去,一下子扩大了该乡镇政府的财政收入,企业负责人也获得了不菲的“纳税奖励”。 同属一个区县,有的乡镇政府,财政收入太多,就巧立名目乱花钱;有的乡镇政府,却穷得连工资都发不出来,只得到处“化缘”。 不同地区之间,不同区县之间,甚至相邻区县之间,财政收入都相差悬殊,苦乐不均。各级政府的心思,都放在“创收”上,不在“行政”上,搞得潜流暗涌,乌烟瘴气,社会岌岌可危。 五、“收支平衡”原则 1994年《预算法》规定“各级预算应当做到收支平衡”,被理解为当年的收入当年全部支出,如有结余就虚列支出。 社会经济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曲折起伏的。财政收入多的年份也求平衡,那么年景欠佳揭不开锅怎么办?居安不思危,甚至寅吃卯粮,为了本届的政绩而给下届留下债务和包袱。 2014年新《预算法》修改为“各级政府应当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但是,各级领导根本不理会这一条,依然花光当年的财政收入,并欠下新的债务。2015年比2013年,全国政府性债务又新增10万亿元,财政支出和政府债务实际已经失控。 财政本年列支的工程款,对应的,却主要是往年的项目欠款。 六、政绩工程 县级政府主要领导人,都是上级任命的,外来的,根本不了解当地的具体情况,作为“钦差大臣”,往往瞎指挥。 政绩考核、评价,也是上级说了算。为了自己的政绩,急功近利,乱上项目,不仅花光了当年的财政收入,还欠下一屁股债务。 产值、增长率,这些考核指标,祸国殃民! 七、政府施工无底洞 财政部推算,成本性开支占土地出让收入的80%,纯收益占20%。 人们怀疑:为什么土地出让毛收入那么多,但纯收益却这么少? 政府施工的“土地开发支出”、“土地整理支出”约占土地出让总收入的30%,简直就是无底洞,数据绝对虚假。但是工程已经完工,地貌完全变样,结算书中的挖方、填方等工程量,已经无法核实。 出让之前,还必须由土管局组建的“评估所”测量、绘图、估价,收取各种费用约占土地出让总收入的3.3%。 政府施工的道路、桥梁、绿化、水利等建设,基本上都是无底洞,耗费了巨额财政资金,欠下了100屁股债务。 上级补助给各村委会的“一事一议资金”,每年每村大约5万元,基本上都落入了个人腰包,所谓的建设项目都是虚假的,或者早年的1个项目变更了5次名称骗取了5次补助。 八、上级摊派支出 我在审计工作中注意到,临淄区政府的每个部门、每个乡镇政府、每个大型企业,每年支出报刊费大约8万元,每个村委会、每所中学也要支出3~5万元。我估计,全临淄区每年支出报刊费大约1000万元。这是一项沉重的财政支出、财务支出! 中国已经进入网络信息时代,手机都有微信,何必摊派报刊! 九、财政供养人数庞大 截至2015年底,全国公务员716.7万人。其实,每个乡镇政府还有若干编外人员;城管、巡警、派出所都雇佣大量临时工。 全国教师队伍更加庞大,2013年大约1782万人。 全国已经退离休并在世的公务员和教师人数,大约600万人。 全国财政供养人数大约4000万人,这是一项沉重的财政负担! 以上不包括荣军、孤儿、残疾人、五保户等抚恤救助对象。 十、财政补贴打了水漂 1、这几年,医疗补助出现了两个突出问题: ①住院费再少也能报销,门诊费再多也不报销。于是许多轻微病症病人办理了住院手续,医院和病人都赚国家的钱。所以住院处爆满,门诊处和小诊所冷冷清清。 ②“大病救助”过的病人死亡了大约一半。邻居们都说:这样的病人不治疗还可多活五、六年,治疗后一年内就去世了,而且花光了家里的钱,也浪费了国家的补助,只有医院和医生赚了大钱。 2、各地耗费巨资建设了若干体育场馆,但是利用率极低,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建筑面积大,占地面积大,清理维护费用高。 十一、财政改革建议 (一)转变政府职能 1、政府职能转变是前提 政府的性质、职能,决定了财政的性质、收入规模、支出方向。 共产党流血牺牲,劫富济贫,建设新中国,就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我建议财政补贴要多给老百姓,少给业主。 2、官员的任命与考核方式 官员的任命、考核方式,决定了行政模式、财政体制。 “干部交流,浪费汽油”,易地做官,就干一届,最多两届,然后拍屁股走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无后顾之忧,“何计身后评”,往往乱决策,留下一个烂摊子、一屁股债务。 “新官不理旧账”,前任拉屎,新官不给他擦屁股。“有权不使过期作废”,一届又一届的“钦差大臣”,积累了越来越高的债务。 我建议,地方政府首长,最好由本地产生。外来的“强龙”,必须在本地经过3年以上实践,拿出一套“施政大纲”,自定考核目标,承诺不欠债务,与多个对手“竞选”,脱颖而出之后,才能担当。 地方布局规划,由当地居民确定,30年不变,领导不得干预。 3、政府考核指标 建议国家不再统计产值、国民收入、人均收入这些无稽之谈。 考核地方官员的指标,应该是社会稳定、行政廉政情况,以及缩减财政支出、清偿政府债务、扶贫脱贫、保护环境情况。 4、精兵简政 政府应当限制公务员总人数,限制各部门副职人数。 国税局与地税局重新合并,财政、税务、审计合署办公。 乡镇政府、城管、巡警、派出所必须辞退编外人员、临时工。所有部门的正职、副职亲临第一线工作,自己写稿子、写总结。 (二)改变财政体制 1、尽早废除“一级政府一级预算” 加强中央集权,全国一盘棋,统筹使用财政资金,打破“诸侯经济”、地区壁垒,形成全国统一市场,才能发展经济,才能消除民族隔阂,维护国家稳定团结。 2、废除专款专用 政府部门的所有执法收入,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统一安排,彻底打破“部门所有权”,特别是交警队的罚款,必须全部上缴中央财政,一分也不得“分成”、“返还”,看你还有“钓鱼执法”积极性吗? (三)明确预算原则 预算只限制支出,不管收入——是照章收入,禁止制订收入预算。 防灾,有预算、有决算;救灾等意外支出,只有决算,没有预算。 1、先吃饭后建设原则:优先保证老弱病残荣军教师生活,其次是行政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 2、绝对必要性原则:谁都认为必须办,但是谁都办不了或不愿办的事,才是政府负责、财政支出的事。除此之外的事项,一律不办。 3、购建项目排队原则:大型设备购置和基本建设,区分轻重缓急,排成一队,按次序开工。完工并结算一项再开工下一项。 (四)实行民主理财 禁止部门自编预算,由县计划局收集项目提议,规划局、建设局、设计院、人代会共同考察论证,分项目编制详细预算,区分轻重缓急、适宜季节,排成一队,逐级上报,公开招投标,按次序开工。 本年未开工、未完工的项目,继续列入下年预算。 预算草案,中标情况,采购清单,财政报表,在网上公开详情,县级财政分项数据必须明细到50万元,不能笼统地列示“其他行政支出\其他支出\其他2800万元”。最后的“其他”必须有具体名称。 国家逐级汇总项目预算,分配资金。因为上报项目太多,财力有限,应当限定各县级政府的项目个数,以及项目总金额。 地方之间、区县内部,对项目次序有争议的,可以抽签决定。 (五)改革税费政策 1、改变税种 废止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开征资产税、奢侈税。 对看得见、摸得着、好计量的“经营资产”征税:运输车辆按吨位、船只按排水量、商店按建筑面积、工厂按设计产量。 对宝马、奔驰、林肯、法拉利等高档轿车的车主,建筑面积超过180㎡/户的房主,再征奢侈税,每年10万元/辆,2万元/户。 2、合并税种 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工会经费、河道治理费、残疾人基金,这些划分属于财政分配,超出了税收的范畴,应当撤并。 契税、印花税,不利于交易双方签订正规合同。 尤其是房地产开发需要缴纳配套费、人防费、墙改费、工程规划费、用地规划费、考古发掘费、文物勘探费、水文地质勘查费、交易费、开口费、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等约30种税费。请问:谁能全部缴纳?都他妈“争取免缴”,滋生腐败!干脆撤并了吧。 (六)压缩财政支出 1、用“电子课堂”取代“黑板课堂” 集中全国最优秀的教师,精心备课,把所有理论课程都录制成电子课件,建立统一完备的讲座、题库,按部就班地定时播放,每个学生都能够从网上重新播放,在家里、网吧也能自由观摩学习。这样将代替上千万教师,释放大量高素质劳动力,节省巨额财政支出。 特别是不需要做实验的语文、英语、政治、历史、数学、地理等课程,全部开启电子课件,多个专家共同讲解,配上幻灯片、模型剖析、实物立体介绍、实地环境录像,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动手,既容易理解、记忆,又不会走神,更不会打盹。要坚决摒弃“黑板上做实验”、“课本上学解剖”。 国家每月统一考试一次,每一名学生的每一份试卷都由题库随机生成,同一考场里试题相同的概率控制在3%以下,也就避免了互相抄袭的“雷同答卷”。一个学期考试5次以上,取5次平均分定成绩。高中生取3年平均成绩入取大学,废除高考“一锤子定音”。 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必须做实验,每名学生必须做实验10种以上,录制全部过程,以平时的理论与实验成绩考大学。 明年起,师范院校必须大幅度缩减招生名额,甚至转变为技校。开启“电子课堂”之后,要有计划地辞退、安置大批教师。 从“私塾”到学校,再到电子课堂,是中国教育的大飞跃,提高教学效率、教育质量,节省上千万劳动力、上万亿元财政资金。 2、剥离体育支出 把全国各地的体育场馆统统拍卖,拍卖所得纳入财政预算。政府不再承办比赛项目,也不再拨付体育经费。政府只负责中小学生的体育课程,超过16周岁的人都应该自行安排体育锻炼,把体育、杂技、武术、舞蹈、绘画、音乐作为业余活动,全民参与,陶冶情操。 民间可以自行组织体育比赛、选拔赛,包括奥运会。 要把精英体育,变成全民运动,节省巨额财政支出。 3、改革医疗补助办法 不论住院与门诊,病人医疗费用全年合计不超过3000元的完全自负;3000~10000元的部分,国家补助30%;10000~30000元的部分,补助50%;30000元以上的部分,补助70%;最高限额5万元。 “大病救助”过的病人在三年内死亡的,每死亡一人,国家对该医院罚款10万元、对主治医生罚款3万元。以惩戒医院和医生故意诱惑绝症病人做无谓的治疗。 4、地方政府应当出让毛地,提前6个月在地块四角及拐角设立界桩,标明出让意图。禁止政府“开发整理土地”、测绘服务。完全由中标者自己测绘、施工,就杜绝了猫腻,节省了财政支出。 5、绿化工程由居民承包 政府建设绿化工程,简直是无底洞。我建议,政府动员专业人才,特别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献计献策,义务规划、设计。 要栽小树苗,本地树种,容易成活,花钱少。长大后,树冠又高又大的环保效果好。绿化带要低洼,便利雨水流入,补充地下水。 然后把绿化工程划分成若干小段,由当地退休居民承包10~30年,每段可以种植固定面积的蔬菜、粮食、果树作为报酬;其余面积按照设计要求,自行购买花草苗木、栽种、维护、管理、铺设人行道。全部水电费自负。到期后,所有花草苗木自行清理出售。 每处绿化带都有标牌,标明植物名称及特点、游客注意事项、设计人姓名及理念、承包人姓名及承包协议。 这样,政府就节省了巨额的财政支出,也杜绝了猫腻。 6、粮食收储策略 国家应该号召吃财政饭的公务员、教师等,每人每年至少购买100斤新鲜粮食存在家里,这样就大大减轻了国家的收储压力、财政负担。譬如大米、小米,不用磨面,用水淘后就能做饭吃。 国家不要再年年收储、年年更新粮食库存。应当在粮价低迷的年份收储,在粮价高涨时抛售;在粮价较低的地区收购,运往粮价较高的地区抛售。这样,国家既平衡了物价和供求,照顾了农民与市民,又赚取了差价,节省了财政资金,何乐而不为? 我国粮食大丰收的年份,应当禁止进口粮食,鼓励出口。 7、限价政策 国家实行价格管制,提高出口价格,压低进口价格,维护国内供求平衡、结构合理、物美价廉,以提高社会福利,减少财政补贴。 国内生产的同类产品,必须售给同一家出口公司,统一出口定价。统购统销,压缩出口数量,提高出口价格,增加政府税收。 出口价格必须高于国内价格50%以上,否则禁止出口;进口价格必须低于国内同类货物价格70%以上,否则禁止进口。 出口特产必须提价5倍以上。好食物、好饮料禁止出口,要品尝,就得来中国,来享受交通、住宿、饮食、购物、文化一条龙服务。 8、减少对外援助 减少对外无偿援助,有偿援助使用人民币贷款。外国欠款不能豁免,必须以矿产开采权、港口使用权,甚至领土来抵偿。 远洋轮船、驻外基地,必须配备自卫武器、预警设备。 保护我国的海外人员、财产安全,减少财政救助。 派出维和部队,必须符合我国的利益,不能增加财政负担。 结语: 1996年全国首次开展“财政同级审”,临淄区审计局安排我担任财政审计组的主审。在提交了审计报告之外,我又撰写了《财政审后感慨多》、《财政改良刍议》这两篇姊妹篇,提出了许多改良建议,其中有些办法国家已经实行。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触皮毛及灵魂,拉开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0年前我写的《财政改良刍议》,只触及了财政的皮毛。今天我写的本文,已经剖析了财政的灵魂,实际就是《中国财政革命论》,必将够促进中国财政的脱胎换骨。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