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阳光,何处无美丽——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 | |||
|
|||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由罗伯托·贝尼尼自编自导自演的经典战争剧情片《美丽人生》。罗伯托·贝尼尼是意大利电影导演,著名喜剧演员,有“意大利的卓别林”之美称。1997年,他执导了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表现犹太人在集中营的苦难生活的故事片《美丽人生》。他大胆地以喜剧的格调去演绎一个悲惨的历史事件,使人们在笑声中,去反思那个罪恶的时代。该片获得当年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次年又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影片讲述了一个平凡人的非凡故事。影片以风趣幽默且幸福快乐的情景开场,为所有观众在开始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场景。主人公用他自己独有的方式,给妻子和儿子带来了无穷的欢乐。然而,好景不长,德国纳粹对犹太人进行疯狂的屠杀。有着犹太人血统的圭多和他的儿子被抓入集中营。影片的后半部分转入到了他们的纳粹集中营生活。主人公圭多为了不让儿子幼小的心灵受到打击与伤害,用各种谎言善意地欺骗儿子,并告诉他:“一切只是个游戏,只要遵守这个游戏,就会获得一辆真实的坦克。游戏结束后,我们便可以回家。”最后,主人公为了寻找自己的妻子而送命,而他的孩子却登上了一辆美军坦克,实现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他给儿子留下的并不是集中营灰暗的回忆,而是个美丽的“游戏”他虽然付出了生命却为他的妻子和儿子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当母亲举起儿子,露出了久违的灿烂的笑容时,我们不能忘却,这名犹太丈夫和父亲光辉灿烂的一生。 反映二战时期的影片有很多,他们的共同点就是过多地渲染死亡和血腥。但这些在这部影片中没有直接体现,而代替它的是更多的欢笑和泪水。首先圭多是一个勇敢的男人,他喜欢上了多拉,就勇敢地去追求,不论路途有多么的崎岖,最终他做到了。其次圭多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男人,当他们在集中营的时候,圭多一刻也没有忘记呵护自己的儿子,也没有忘记和妻子取得联系。在他心中亲情和爱情就是他的全部生命,所以最后他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儿子,由此可见父爱的伟大。影片中有几处场景值得一提:首先是圭多冒充视察人员来到多拉的学校跳“脱衣舞”的滑稽场景,这一幕是为了引起多拉的注意,从而体现圭多是一个既勇敢又富有幽默感的男人。其次是圭多在被处死之前向藏在铁窗中的儿子摆出小丑般的走路姿势,这是为了不让儿子害怕,并且快乐的走向死亡,体现了伟大的父爱。最后是儿子和母亲相聚,对母亲说:“我们赢了,我们得到了1000分,我们赢了。”这是最为伤感的一幕,我们为圭多的牺牲而伤心,为孩子的心灵没有受到伤害而感动,圭多死得值得。影片告诉我们痛苦只是暂时的,唯有乐观的人们才能得到美丽的人生。 二战结束后,有许多在集中营存活下来的人回忆往事都痛苦不堪,还有更多的人出来后患上了忧郁症,原因就是集中营的非人生活实在太过痛苦。而主人公却用一个游戏的名义掩盖了这种痛苦,让其儿子的心灵免受伤害,尽管他自己为此付出了生命。 其实,在战争题材的电影里,似乎一定会有一种奇怪的意识,就是在灾难来临的时候,总会出现那么一个人,他的出现总是由掌声和鲜花相伴,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的民族添彩,只因某某人在战场上绽放出这样那样的光。 对这样遥远的战争故事,难道不觉得太政治了么?战争并不是英雄们背负的,战争不是单属于英雄的故事,不单属于士兵的故事。有时候我在那些所谓的战争作品中找不到时代,倒是颇像一部偶像剧。我们对战争的感知会变成这样,是因为什么? 我也看过一些国外的战争题材的电影,比如《希伯利亚理发师》又比如《黑皮书》。战争过于残忍,因为在战争中所仇恨的对方,同样也在战争中因此而清晰得从心底到指尖地痛苦,又在扳下枪扣时从手指把麻木传到心底。在战争里,前任何一个人的死亡都太微不足道。在这样的灾难面前,恐惧驱使我们忘记了一些东西,放弃了一些东西,就像孩子们忘记了纯真。但我们绝对不要放弃爱与人道,在战争面前它可能是最脆弱的,但也可以是最坚固的。 如若没能看过电影《美丽人生》,你很难想象在二战德国纳粹集中营这犹同阿鼻地狱的地方,如何能上演一出喜剧,但这部电影做到了,在人性泯灭的集中营里,以父爱之名为儿子编造的游戏谎言,使这本被死亡阴云笼罩之地充满了阳光,他害怕儿子受到伤害为爱做出的诸多滑稽,令人在忍禁不俊的欢笑间给每一个观众带来了挚诚的感动,电影的悲情结尾实则铸就了最有深度的喜剧,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美丽斑斓的,心中若有阳光,何处无美丽!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